查看原文
其他

云之旅| 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什么必须上云(上)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2-08-17

本图及文末图为微信号“@五十国先生”作品


本文宗旨是让非技术背景的企业管理者理解云计算的概念、上云的价值,以及怎样上云。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如下四个关键要素,云计算是其他三者的基础,没有云计算,数字化转型就无从谈起:

  • 云计算:云计算是指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使用和管理各种计算资源,包括硬件、软件以及服务。这里说的“用户”,一是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员,通过互联网使用应用软件(例如云ERP,或者企业微信)、查询数据及使用服务(例如云存储),二是开发软件的人员,在互联网平台上使用软件开发的技术组件来开发、测试、部署程序,三是企业的技术架构管理人员、硬件运维人员,在互联网上配置、管理各种软硬件资源,四是外部系统或者自动化机器的自动集成

  • 大数据:各种来源的数据集中管理,驱动业务智慧

  • 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开发算法,进而,机器学习形成对复杂事物的认知、洞察

  • 物联网:万物具备感知能力,并且万物互联

 

云计算是计算资源向用户交付方式的变化,即由自己拥有、管理,到拥有/管理方通过互联网向用户交付,用户从互联网上获取。为了便于用户获取服务,需要对复杂的计算资源进行抽象,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构成包括三个层面:硬件、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相应地,云计算对这三个层面的计算资源的抽象模型如下图所示:

  • SaaS:面向最终用户,或者提供外部接口

  • PaaS:面向内部或者外部从事软件开发的工程师和程序员

  • IaaS:面向内部的开发、部署、运维的技术人员

 

这些资源如果全部由企业自己搭建,称为“私有云”;由第三方提供,按需使用,按使用量付费,则称为“公有云”。

 

今天我们面临的云计算环境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并还在不断演化中;有些领域从技术到商业模式都已经比较成熟,而另外一些领域中,应用尚不成熟,新概念层出不穷,不想当新技术实验的“小白鼠”的企业,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观望。

 

公有云SaaS是云计算最为成熟的层级。互联网刚兴起的21世纪初,一些企业应用软件创业者意识到,未来企业软件不再是由企业购买软件许可证、服务器,在自己的环境里安装,而应该是由用户在互联网上使用,主要企业应用领域里,CRM的Salesforce,ERP的NetSuite,HR软件的Workday,SuccessFactors等,都是从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今天,几乎所有传统套装软件,包括行业最领先的SAP、Oracle、Infor、微软、西门子、达索等厂商都在全面向SaaS加云平台转型。由于IT行业生态的急剧变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传统本地安装的、许可证模式的应用软件可能会消失。参见 👉

SaaS软件建立平台生态的挑战

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简史(三)——上云和Workday

 

将服务器、存储、网络交换等硬件资源用互联网服务的方式来提供的IaaS,虽然Sun /Oracle、EMC、IBM、HP、Cisco等硬件公司在互联网兴起期,都预见到了这个趋势,从而开创了企业内部硬件资源虚拟化,亦即基础设施的“私有云”模式。然而在互联网上,用公有云方式推出可靠的商业化服务,并且形成商业模式的,是AWS在2007年推出的虚拟服务器(称为弹性计算EC2)和虚拟存储(称为简单存储服务S3)等服务。其后稍晚一些,Google,微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厂商都进入了IaaS公有云市场。具有通讯和计算资源的电信厂商也是IaaS的天然玩家。

 

而从私有云出发的硬件厂商们试图转战IaaS公有云市场,收效寥寥,近年来,IBM押注混合云市场,从云服务转到云管理平台。


总之,在2015年以后,IaaS基本上市场格局已定,技术方案趋于成熟,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等多种模式并存。

 

和SaaS、IaaS相比,PaaS的定义比较模糊不清,技术更新换代让人眼花缭乱。由于PaaS面向开发人员,很大程度上只是对自研系统的企业才有意义。参见👉 IT战略 | 企业软件,自研还是外购

 

上图中的PaaS涵盖了应用开发平台、赋能服务、集成平台、数据库、容器管理等,从发源来看,PaaS技术有些是SaaS软件商(例如Salesforce,SAP,微软等)因应其定制、集成、赋能等扩展需求而产生的;有些则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其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系统维护过程中,基于开源框架、自研的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例如Google(GAE,MapReduce),Yahoo!(Hadoop),LinkedIn(Kafka),NetFlix(Cassandra)以及国内的阿里、腾讯、网易等;有些是先行的云计算公司,AWS、微软、Google等开发出来的,还有一些来自最近兴起的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和主流硬件(例如EMC、IBM)或云厂商有一定的资本联系。

 

从概念上说,PaaS和IaaS有较大的交叉重叠,虽然PaaS和IaaS两方面都有只在这个层级上活动的独立供应商,但是主流大型云厂商,都同时提供横跨PaaS和IaaS的全面服务。


如果说Amazon是IaaS的宗师,那Google就是PaaS的宗师,Google不仅创立了互联网上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处理的技术原理,而且开创了应用程序工程框架以及容器技术。


传统软件运行在基础设施环境上的模拟打包方式是“虚拟机”(下图左),对硬件资源消耗大,部署和运维都比较耗时,这是早期IaaS/PaaS的主流技术,而“容器”让云上的应用程序打包更轻量化,更便于发布、部署:

 利用容器技术,应用程序更便于在多个云之间、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进行转移,更契合微服务的软件架构风格,有助于开展DevOps软件开发运维模式。正如微服务架构并不是软件开发架构的必选项,容器技术也不是实施PaaS的必选项,但是随着微服务、容器技术发展应用,使得PaaS的性能、灵活性都有巨大提升,因而成为最近两年的PaaS的热点。

 

支持用户上传、组织、启停、扩展以及管理容器、应用和集群的云服务,也被称为容器即服务(CaaS),CaaS是基于PaaS和IaaS之间的一种新的云服务模式。AWS、微软、阿里等各家主流云厂商都有自己的容器管理服务, 从2018年开始, Google Kubernetes (简称为K8S)成为容器编排技术的主流标准,基于K8S标准的CaaS厂商横贯各家云厂商,创造了多云、混合云管理的环境。


 

企业“上云”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它的系统的技术架构基本会是沿袭前文所述的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架构,先天就是云的,我们称为“云原生”,所以互联网公司是“原生数字化企业”。然而,大多数传统企业的信息系统的技术栈,在各个层级上都还没有以云的方式运行。

 

基于前述对云计算的描述,简单说,“上云”就是:

  • 对用户来说,过去都是使用本地安装的软件,数据也存储在本地,未来使用“云软件”(SaaS)

  • 对企业应用的开发者来说,过去都在本地安装的环境中开发、集成、运维软件,未来都在“云平台”(PaaS)上开发、部署、运维面向用户的软件

  • 过去,企业软件都安装在自己拥有的机房的设备上,未来都在互联网上按需购买虚拟的“云硬件”(IaaS)资源

  • 企业的架构管理人员利用“云容器”(CaaS)来管理应用软件的上云、云与云之间的搬迁

 

下图展示了企业上云的常见类型:

 

为什么企业信息系统一定要上云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政府驱动的产业政策:

企业上云已经进入了我国的基本国策,2018年7月,国务院、工信部制定了企业三年上云指南,2020年4月,发改委、网信办再次发布了“上云用数赋智”的行动纲要,配套有若干的财税、补贴优惠政策,全文附后。

 

二、业务驱动的用户案例:

传统企业信息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多为企业管理控制或者信息渠道延展,因而系统多有呈竖井状孤立,系统间的数据和流程不打通。

 

今天,信息系统前端越来越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为驱动,亦即用户数字化前端由用户案例(Use case,简称“用例”)驱动,需要适应用户需求和体验而不断迭代开发“数字化产品”,而非后台系统的用户端延伸,这就要求支持前端用例及数字化产品持续创新的数字化和数据平台(BCG称为“DDP”)架构变得互联网化,而DDP先天特性就是由云计算来承载。

数字化创新 | 企业系统APP和数字化产品的区别

“数字化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的区别

从采购流程数字化案例谈人性化设计和数字化产品的方法

再论中台 | DDP带来企业核心系统的革命

BCG数字化和数据平台(DDP)的入门级考试

 

企业并非所有的业务流程领域(或称“价值流”)的信息技术处理都需要变成“数字化产品”,那些“非数字化产品”的后台系统、遗留系统也可以将硬件环境搬到IaaS上,以及用容器打包到CaaS上,降低IT运维成本。

 

三、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

云计算是信息技术的进化,遗留核心系统以及DDP上云,对于数据处理能力和实时性、迭代开发的灵活性、弹性利用计算资源来提升系统性能等方面,和传统技术相比,都有显著提升。


同时,IT行业生态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应用软件商纷纷转型为SaaS;传统软件商以及新兴软件商为了提升软件效能,融入行业生态,自建或者利用主流PaaS来开发SaaS,SAP、金蝶等公司都在逐步形成SaaS+PaaS的产品架构。参见👇:

国外企业软件的国产化替代|  兼谈SAP云平台如何在中国成功


云计算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的IT开支,包括硬件、软件的购买,从资本性支出(CAPEX)变为运营费用性(OPEX)支出,为企业带来更好的财务弹性,帮助企业优化IT投资。


最后,数字化时代的网络安全风险越来越大,去年国家发布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制度”对企业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而云计算作为共享服务,本身蕴含着完整的、合规的安全防控机制,企业系统上云后,可以借助云厂商的安全机制,转嫁自身的网络安全风险,降低安全管理开支。

 

参见:

BCG-AWS联合研究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上云策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的通知

  工信部信软〔2018〕 1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部署要求,推动企业利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现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8年7月23日

  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 -2020年)

  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支持企业上云,有利于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创新能力、业务实力和发展水平;有利于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总体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协调企业上云工作,组织制定完善企业上云效果评价等相关标准,指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等协同开展工作。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以强化云计算平台服务和运营能力为基础,以加快推动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上云为着力点,以完善支撑配套服务为保障,制定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推动云平台服务商和行业企业加强供需对接,有序推进企业上云进程。

  到2020年,力争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

  (一)企业上云应以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将企业业务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实现信息系统升级,促进企业业务创新、流程重构、管理变革,加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开展上云工作,可从性价比、可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合规性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运用理论分析、仿真实验、测试验证等方法,充分评估业务使用云服务的成本、收益、风险和可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上,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统一规划信息系统的上云部署方案。

  (三)企业可优先选择业务特征与云计算特点相契合、上云价值效益明显的信息系统上云。一是信息系统使用具有明显的高低峰,需要动态调配资源,进行弹性扩展。二是信息系统需要快速迭代上线,提升业务创新速度。三是信息系统需要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应急响应、故障恢复、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四是信息系统需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云上服务实现业务拓展。

  (四)开展上云工作,需要上云企业、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及相关行业组织、第三方机构加强协作,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推进实施。云平台服务商等作为主要服务供给方,要联合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等产业链相关方,共同为上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上云企业参照指南引导,稳步推进自身上云工作,积极利用云计算平台上的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宣贯培训、测试评估工作,加强对企业上云工作的跟踪研究。

  二、科学制定部署模式

  (五)大型企业可建立私有云,部署数据安全要求高的关键信息系统;可将连接客户、供应商、员工的信息系统采用公有云部署,并与私有云共同形成混合云架构。对于数据安全要求高且需对外连接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可考虑采用数据存储于私有云、应用部署于公有云的混合云架构。

  (六)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可依托公有云平台,按需租用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资源,应用设计、生产、营销、办公、财务等云服务或构建特色云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业务能力,开展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个性化服务输出,加速建立现代化经营模式。

  三、按需合理选择云服务

  (七)基础设施类云服务。一是计算资源服务。使用云平台的各种弹性计算服务,实现计算资源集中管理、动态分配、弹性扩展和运维减负。二是存储资源服务。使用云平台的块存储、对象存储等云存储服务,提高数据存储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三是网络资源服务。使用云平台的虚拟专有云、虚拟专有网络、负载均衡等网络服务,高效安全利用云平台网络资源。四是安全防护服务。使用云上主机安全防护、网络攻击防护、应用防火墙、密钥/证书管理、数据加密保护等安全服务,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八)平台系统类服务。一是数据库服务。利用云数据库系统,实现各类数据跨平台、跨业务的协同管理。二是大数据分析服务。利用云端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资源集聚,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协同应用。三是中间件平台服务。利用云上中间件服务,构建分布式系统架构,满足“互联网+”转型的需要。四是物联网平台服务。将海量物联网终端设备接入云平台,实现设备高效可视化在线管理。五是软件开发平台服务。通过云上开发平台进行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快速构建开发、测试、运行环境,规范开发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六是人工智能平台服务。利用云平台的计算资源,形成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服务能力,提升业务智能化水平。

  (九)业务应用服务。一是协同办公服务。使用邮件、会议、通信等云服务,形成维护成本低、服务效率高的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二是经营管理应用服务。使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云服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三是运营管理服务。使用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云服务,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四是研发设计服务。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开发等云服务,在云端部署开发、设计环境,提升研发效率和创新水平。五是生产控制服务。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生产数据等系统上云,优化生产控制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和水平。六是智能应用服务。整合企业全局数据,打造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营销、智能服务等智能应用,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四、稳妥有序推进企业上云

  (十)企业上云可按照需求分析、可行性评估、选择确定云平台服务商、上云方案设计、测试和部署、验证和总结、运维保障、效果评估等步骤进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步骤,适当简化流程,有序实施上云。

  (十一)企业可结合自身业务发展规划,在第三方机构或云平台服务商的支持下,对信息系统业务类型、使用人员、使用特征、性能指标、数据库使用情况、系统间关联关系等进行全面梳理。

  (十二)企业可在第三方机构或云平台服务商的支持下,参考信息系统分析结果,结合已有信息资源和业务需要,从业务需求、用户体验、平台兼容性、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分析满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云基础环境需求,对信息系统的上云可行性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各类系统是否上云,以及上云的优先级。重点分析内容包括:

  (1)上云是否能够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解决实际业务问题;

  (2)信息系统是否适合弹性拓展、是否需要快速部署;云平台及应用服务是否兼容现有信息系统;若不兼容则需评估迁移改造成本及风险等;

  (3)评估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安全等是否符合要求;

  (4)评估上云方式(在线/离线等)是否符合业务要求,上云迁移时间是否在可接受业务中断时间范围内;上云后能否满足不同类型用户体验需求;

  (5)评估现有系统与上云后系统的切换方案、并行运行方案、失败回滚方案等;评估系统改造、数据迁移、应用程序迁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并给出应对建议。

  (十三)上云企业可在云平台服务商支持下,基于上云可行性评估结论,拟定详细上云工作内容和要求,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充分评估迁移上云过程中的风险点,制定应用迁移、数据迁移、系统改造方案、数据存储方式及安全保护等技术方案,以及配套的监督、验收、失败回滚方案,做好上云信息系统和未上云信息系统的协同。

  (十四)上云企业可依托云平台服务商或第三方机构,明确各信息系统具体迁移策略。对于复杂系统的迁移上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制化的迁移技术及方法。迁移策略包括:

  (1)直接迁移:将信息系统迁移部署到云平台,利用统一运营管理平台进行管理;

  (2)改造后迁移:对数据库、系统架构、运行环境、接口等进行改造,使其满足迁移到云平台的技术要求后迁移;

  (3)采购云服务重建:结合业务实际,采购满足需求的各类云服务,重新构建信息系统;

  (4)保持现状:对暂不适合迁移的系统,继续保持运行在当前环境。

  (十五)企业可在云平台服务商或第三方机构支持下,根据上云方案构建模拟环境,进行上云演练,经过测试和验证,不断优化完善上云方案,执行上云过程。

  (1)推动开发、测试环境上云,构建模拟环境,包括迁移源端和目标端环境;

  (2)实施模拟上云,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备份测试、容灾测试等,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上云方案;

  (3)按照上云方案准备包括人员、环境、实施工具等在内的资源,实施上云过程,开展数据迁移和应用迁移,失败时实施回滚方案。

  (十六)上云过程结束后,各相关方可进行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校验,执行上云后的功能测试、业务流程测试、性能比对测试、备份测试、容灾测试、安全测试等,出具上云测试报告;将信息系统正式割接到云平台,开展上云总结。

  (十七)上云成功后,上云企业可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云服务进行监督,督促云平台服务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如出现服务不可用或达不到保障水平的情况,云平台服务商应按照服务协议中约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赔付,保证上云企业合法权益。

  (十八)企业上云后,可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从资源采购规模和利用率、业务效率提升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上云效果进行评估。

  (十九)上云企业可配备相应的云计算人才队伍,并根据上云对企业业务经营和组织管理带来的变化,及时调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五、提升支撑服务能力

  (二十)云平台服务商应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保障云平台高效、安全、稳定运行,与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第三方机构、行业组织密切合作,为上云企业提供方案咨询和定制服务,拓展企业上云覆盖范围。

  (二十一)鼓励云平台服务商建设综合性、行业性或区域性企业上云体验中心,系统展示云服务业务内容、功能特点、典型应用案例和上云成效,提高用户对云计算的认知度和应用能力。鼓励云平台服务商与云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组织开展培训服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二)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速向云计算转型,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差异化需求,基于云计算平台开展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发测试,加快丰富云计算产品服务供给。积极发展协同办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类SaaS服务,为上云企业提供业务支撑。

  六、强化政策保障

  (二十三)鼓励各地建立政府部门、云平台服务商、上云企业等多方合作推进机制。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设立企业上云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大对企业上云的引导推进力度,加强政策宣贯解读,普及上云知识,提高企业上云意识和实践能力,持续扩大企业上云影响力。

  (二十四)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监理培训等各类服务。深入开展云服务能力测评和服务可信度评估,推动提升云计算企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利用保险模式对上云企业给予保障。

  (二十五)鼓励各地加快推动开展云上创新创业。支持各类企业和创业者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十六)制定出台企业上云的效果评价标准,逐步构建企业上云效果评价体系。支持第三方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对成本节约、效率提升、业务升级、创新促进等上云效果进行评估、统计,引导企业深度上云。总结宣传企业上云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大推广力度,打造上云标杆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企业上云规模化推进。

  (二十七)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推动建立健全云计算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云计算网络安全防护标准。指导督促云平台服务商切实落实主体责任,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和商业秘密。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央网信办印发

《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

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改高技〔2020〕5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网信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赋能作用抗击疫情影响、做好“六稳”工作,进一步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经济发展,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好做法请及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要积极行动,大胆探索,推进各项任务加快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央网信办

2020年4月7日

 

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新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构建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数字化生态的典型范式。
  打造数字化企业。在企业“上云”等工作基础上,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支持平台企业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减成本、降门槛、缩周期,提高转型成功率,提升企业发展活力。
  构建数字化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以数据供应链引领物资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培育数字化生态。打破传统商业模式,通过产业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社交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跨界融合,着力推进农业、工业服务型创新,培育新业态。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数字化生态,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充分发掘新内需。
 二、主要方向
  (一)筑基础,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
  加快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和企业范围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和集成创新。加大对共性开发平台、开源社区、共性解决方案、基础软硬件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代码、标准、平台开源发展。
  (二)搭平台,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培育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企业级数字基础设施开放,促进产业数据中台应用,向中小微企业分享中台业务资源。推进企业核心资源开放。支持平台免费提供基础业务服务,从增值服务中按使用效果适当收取租金以补偿基础业务投入。鼓励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引导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鼓励以区域、行业、园区为整体,共建数字化技术及解决方案社区,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三)促转型,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深化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云服务基础上的轻重资产分离合作。鼓励平台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加工、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转型。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托自身优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最终用户智能数据分析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平台企业创新“轻量应用”“微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开展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服务,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培育重点行业应用场景,加快网络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生产发展,推进数字乡村、数字农场、智能家居、智慧物流等应用,打造“互联网+”升级版。
  (四)建生态,建立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
  协同推进供应链要素数据化和数据要素供应链化,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支持产业以数字供应链打造生态圈。鼓励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金融机构等开展联合创新,共享技术、通用性资产、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中台等资源,探索培育传统行业服务型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与业务流程重塑、组织结构优化、商业模式变革有机结合,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
  (五)兴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数字贸易、零工经济,支持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一站式出行、共享员工、远程办公、“宅经济”等新业态,疏通政策障碍和难点堵点。引导云服务拓展至生产制造领域和中小微企业。鼓励发展共享员工等灵活就业新模式,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蓄水池作用。
  (六)强服务,加大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
  鼓励各类平台、开源社区、第三方机构面向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开发工具及公共性服务。支持数字化转型服务咨询机构和区域数字化服务载体建设,丰富各类园区、特色小镇的数字化服务功能。创新订单融资、供应链金融、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数字化转型多层次人才和专业型技能培训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鼓励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
  三、近期工作举措
  (一)服务赋能:推进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
1.发布数字化转型伙伴倡议。
  搭建平台企业(转型服务供给方)与中小微企业(转型服务需求方)对接机制,引导中小微企业提出数字化转型应用需求,鼓励平台企业开发更适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服务,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能动性。
2.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
  支持在产业集群、园区等建立公共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强化平台、服务商、专家、人才、金融等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支持企业建立开放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需求撮合、转型咨询、解决方案等服务。
3.支持创建数字化转型开源社区。
  支持构建数字化转型开源生态,推动基础软件、通用软件、算法开源,加强专业知识经验、数字技术产品、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整合封装,推动形成公共、开放、中立的开源创新生态,提升传统行业对新技术、工具的获取能力。
  (二)示范赋能:组织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
1.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
  结合行业领域特征,树立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组织平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用户联合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开展远程办公服务示范,引导电信运营商提供新型基础设施服务,总结提炼转型模式和经验,示范带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
2.推动产业链协同试点建设。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建立共享平台,推动企业间订单、产能、渠道等方面共享,促进资源的有效协同。支持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链向更高层级跃升。
3.支持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示范。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服务企业等跨行业联合,建立转型服务平台体,跨领域技术攻关、产业化合作、融资对接,打造传统产业服务化创新、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创新衔接的新生态。
  (三)业态赋能:开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
1.组织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政策试点。
  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保结算、支付标准、药品网售、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多点执业、家庭医生、线上生态圈接诊等改革试点、实践探索和应用推广。在教育领域推进在线教育政策试点,将符合条件的视频授课服务、网络课程、社会化教育培训产品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与学分体系、支持学校培育在线辅导等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模式。
2.开展新业态成长计划。
  结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和疫情防控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点保障企业名单,面向数字经济新型场景应用、数据标注等新兴领域,探索建立新业态成长型企业名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了解企业面临的政策堵点和政策诉求,及时推动解决。
3.实施灵活就业激励计划。
  结合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数字化生产资料共享,降低灵活就业门槛,激发多样性红利。支持互联网企业、共享经济平台建立各类增值应用开发平台、共享用工平台、灵活就业保障平台。支持企业通过开放共享资源,为中小微企业主、创客提供企业内创业机会。广泛开辟工资外收入机会,鼓励对创造性劳动给予合理分成,促进一次分配公平,进一步激活内需。面向自由设计师、网约车司机、自由行管家、外卖骑手、线上红娘、线上健身教练、自由摄影师、内容创作者等各类灵活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供需对接等多样化就业服务和社保服务、商业保险等多层次劳动保障。
  (四)创新赋能:突破数字化转型关键核心技术。
1.组织关键技术揭榜挂帅。
  聚焦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撑,制定揭榜任务、攻坚周期和预期目标,征集并遴选具备较强技术基础、创新能力的单位或企业集中攻关。
2.征集优秀解决方案。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整合行业专家、投资机构、应用企业等多方力量,从技术、需求、产业发展等角度多方评估,突破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效果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数字化转型共性解决方案,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基础。
3.开展数字孪生创新计划。
  鼓励研究机构、产业联盟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围绕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面临数字基础设施、通用软件和应用场景等难题,聚焦数字孪生体专业化分工中的难点和痛点,引导各方参与提出数字孪生的解决方案。
  (五)机制赋能:强化数字化转型金融供给。
1.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
  结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以专项资金、金融扶持形式鼓励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虚拟数字化生产资料等服务,加强数字化生产资料共享,通过平台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中小微企业多次复用的形式,降低中小微企业运行成本。对于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试点平台、服务机构、示范项目等,原则上应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至少一年期的减免费服务。对于获得地方政策支持的,应参照提出服务减免措施。
2.探索“云量贷”服务。
  结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试验区联合金融机构,探索根据云服务使用量、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改造的投入,认定为可抵押资产和研发投入,对经营稳定、信誉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鼓励探索税收减免和返还措施。
3.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
  结合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完善产融信息对接工作机制,丰富重点企业和项目的融资信息对接目录,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金融机构建设产融合作平台,创新面向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上云”保险等金融服务,促进产业和金融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各地发展改革、网信部门要高度重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要积极行动,大胆探索,结合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拿出硬招、实招、新招,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后续,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商相关部门,统筹组织实施试点示范、专项工程等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